ZZ:“蜿蜒者”的诞生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 Experience the Creation of Sidewinder with Patrick Dougherty

Posted: April 27, 2011 in 设计

http://www.youthla.org/2011/04/experience-the-creation-of-sidewinder-with-patrick-dougherty/

by 蔡哲铭 Apr 12, 2011

相关链接:2011年度普渡大学美国景观设计学生设计会议介绍

2010年秋季,当普渡景观设计系大二的学生还在筹划11年春季举行的景观设计学生会议时,一个兴奋的消息出来:美国北卡的知名雕塑艺术家Patrick Dougherty确认了来普渡大学制作一个雕塑的日程,并将作为主旨报告人之一参加景观设计学生会议。

Patrick Dougherty是来自美国北卡州的一个现代雕塑家。他的作品通常都是非永久性,作为公共雕塑作品出现在大众眼前。Patrick Dougherty的作品追求的是创造出一种空间能够产生与公众的互动。他的作品以使用场地附近的天然材料制作而闻名,作品遍布美国各州的博物馆,植物园,也经常受欧洲和日本的邀请制作临时性的装置艺术。

Patrick Dougherty在普渡大学的最终作品“蜿蜒者”(sidewinder),也成为了2011美国景观设计学生会议的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一个项目。

图1:Patrick Dougherty的雕塑作品。photo credit: http://www.stickwork.net
图2:Patrick Dougherty的雕塑作品。photo credit: http://www.stickwork.net

2011年春季,普渡大学景观设计系与艺术系跨学院合作推出了选修课程“艺术,景观和植物”。课程邀请美国北卡的知名雕塑艺术家Patrick Dougherty来设计和制作一个以当地植物为原材料的雕塑作品,作品在景观设计学生会议的头天对外开放展览。选课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和体验到整个雕塑作品丛概念设计到实施制作完成的全过程。“艺术,景观和植物”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雕塑的过程中学习了解艺术,景观和植物设计之间的联系以及当代景观设计中植物与艺术的应用。

10年秋季的时候,Patrick访问普渡大学,走访场地和材料采集点。当时他还没有完成任何设计的草图,只是选定了雕塑的地点。让很多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选择景观设计与园林系主楼前的空地,而是选择隔街相望,位置相对狭小的美术系楼西南角。对于大家的疑惑,Patrick的解释是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尽可能多地与公众互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品,而是要建立一种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的联系。景观园林系楼前的空地不在主要的廊道上,参观者不易接近,因此缺少了与公众产生最大互动的可能性。对Patrick来说作品与公众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在日后雕塑的制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11年3月5号,“艺术,景观和植物”课程正式开始,一共有30名来自景观设计,美术,工业设计和园林的学生选修该课。课程的时间安排是 学生采用的是倒班制度,每天早上9点到12点,午休一个小时,然后1点到4点 。 在前一次Patrick的来访中他选择了黑柳(Salix nigra),银槭(Acer saccharinum), 和红槭(Acer rubrum)的树苗作为雕塑的材料,并选中了材料的收集地点。第一周学生在Patrick和景观设计教授Ann Hildner的带领下收集材料。Patrick解释选择黑柳和红,银槭作为材料时说他们是当地最丰富的资源之一,非常易于收集,且对生态影响很小。而且Patrick说他特别喜欢这几种材料很直很长而且颜色鲜艳的特点(黑柳的嫩枝是橘黄色,槭树的嫩枝颜色大红)。

图3:收集的材料聚集在场地边。photo credit: Taro Cai
图4:Patrick的灵感来源。

Patrick的草图非常简单,只有一条曲线。他说他的灵感是来源于印地安人的传统文化,历史上他们有用土堆成大型的人物和动物的图腾,他的设计是受到了蛇图腾的启发。在标注了场地上的水,气管道后,Patrick用电缆线在地上摆出了一条蜿蜒的蛇的形状,再以这条线为基础向两侧各偏移2英尺,用石灰标注出来。接下来,在学生和学校施工人员的帮助下,Patrick沿曲线每隔1米左右就左右对称地打孔并埋入2-3年的黑柳苗条(sapling)——这些略粗的黑柳苗就是雕塑的主要承重结构。

图5:主体结构。photo credit: Taro Cai
图6:雕塑制作进行时。photo credit: Taro Cai

Patrick工作时候非常平易近人,整个雕塑的制作过程是完全开放的。因此从雕塑制作开始的第一天就有人陆陆续续前来询问。这些人当中有学生,有老师,当地艺术家,和普通的居民。有不少人每天都会来查看雕塑的进程,很多人从一开始的质疑和不解到最后邀请好友亲戚一起前来参观。

图7:雕塑进行时,其中银色头发的是Patrick Douherty。photo credit:Taro Cai
图8:雕塑进行时,其中银色头发的是Patrick Douherty。photo credit:Lana Merrill

我在与Patrick一起工作时注意到他工作方式非常地与众不同。他的设计草图只有一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曲线,但是他会在制作的工程中听取大家的意见随时对作品进行调整。在一个确定了的主题下,整个创作过程可以说非常随性。Patrick经常会说:“我觉得这里适合有一个窗户,这里非常适合一个开口(threshold),你觉得怎么样。”他会听取你的意见,也会和你解释他的意图。

在主要承重的柳条固定好后,Patrick就开始集合大家的思想开始天马行空的创作。柳条与柳条之间靠压弯,扭曲和连接创造出内部空间,这些内部空间因为周围的结构而成为廊道,厅堂。

大的空间结构基本确定以后就是墙细节的强化。所有的柳和槭树枝沿着相同的方向彼此缠绕扭曲,呈现出强烈的流动感。Patrick会给学生做很快的一个示范,然后在一旁查看,如果学生并不能很快掌握要领他就会让其他熟练的学生帮忙。Patrick也欢迎参观的人成为志愿者一起参与制作,很快的,我们雕塑制作的队伍中出现了当地居民,退休老师和远道赶来的艺术家们。

图9。photo credit:Taro Cai

我负责的是雕塑廊道开始的地方,柳条从门的两侧扭曲向上延展成为穹顶,再蜿蜒向下与其他结构相连接。Patrick强调过的一点就是不要做出太多的平行线,平行线强调了流动的方向但是让作品本身沉闷。这些平行的线条里需要一些不和谐的噪音或者随意的元素去打破沉闷。我与他交流提到说这种在和谐中插入噪音(insert noise in harmony)的想法在建筑和景观设计里也非常常见,Patrick表示设计之间都是相同的,尤其是他的雕塑和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一样都是需要创造和处理空间。Patrick也表示他相信他的作品是源于一种来自内心深处,从传统中继承来的基本表现能力,就像早期狩猎采集社会。

在强化墙壁细节的时候Patrick开始将一些已完成大半的墙体向两边拉扯固定,使整个作品的轮廓更加抽象。他说他不想让参观者一眼看出蛇的形状,因为太明确的蛇的概念会减少参观者的想像力。他同时提到孩童可能是最好的欣赏者,他们可以在你的设计之上加入他们的想像从而成为一个新的体验。

图10。photo credit: Taro Cai
图11。photo credit: Taro Cai

距离美国景观设计学生会议还有三天的时候,这个雕塑作品基本完成,从空中看去作品终于呈现出他本来的形象——一条印地安文化图腾里常见的响尾蛇(sidewinder,一种在沙漠地区用身体蜿蜒前进的响尾蛇)。Patrick也命名这个新作品为蜿蜒者(Sidewinder)。

图12:从空中俯视可以看出蛇的轮廓。photo credit:Tyler Fink

最后的一段时间,Patrick在雕塑的外围增加了许多相对粗壮的枝条由来强调线条的流动方向。这个作品在阳光照射下柳条与槭树条橘黄与大红的对比也增加了流动性,线条状的光影交织在一起。

图13:夜晚时看完成的蜿蜒者。photo credit:Taro Cai
图14:夜晚时看完成的蜿蜒者。photo credit:Taro Cai

展览开放前天,在蜿蜒者前方学校举行了招待会庆祝蜿蜒者的完成。Patrick做了简短的报告。报告中他提到他作品与美术,建筑和景观的联系。他的雕塑中的线条与素描和速写的笔触是完全相同的,而柳条等柔韧的性质可以使他像画速写一样展开创作。Patrick一开始并不是艺术家,而他对建筑的兴趣和对不同材料的接触最后将他引导到了如今的职业。Patrick的第一个作品是他在北卡的房子。整个房子都是由回收的木材和他在场地附近捡拾的石头制作完成。之后他接触了陶艺和柳条,后者的弹性和柔韧性十分受他的亲赖,随后他便开始了大尺寸的柳编,藤编雕塑创作。 他的设计意图始终是建立一种可以让公众互动的空间,从材料的收集到雕塑的制作一定都是对公众开放也欢迎公众参与进来的。

蜿蜒者在景观设计学生会议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Patrick的演讲也成为最受欢迎最真挚的演讲。蜿蜒者将在学校保存展览2到3年,然后因为部分枝条腐烂处于安全考虑的原因将被拆除。Patrick很多使用柳条的作品最后都因为柳条的成活而使作品保存时间增长,所以也希望蜿蜒者能快快的生根发芽。

我非常荣幸能够和Patrick共同工作,此次经历也让我有了很多新的体验。

特别感谢风景园林新青年对本次景观设计学生会议的支持,也感谢专门爬到艺术系楼顶拍照的Tyler Fink同学。

图15:本文作者与Patrick Dougherty

Leave a comment